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分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又叫脑梗死。一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就是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辅助下行脑血管介入取栓。
一、什么是脑血管介入取栓?
脑血管介入取栓是指使用微创介入技术,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进行穿刺或经桡动脉入路,借助取栓支架、抽吸导管、球囊等辅助材料,将闭塞部位的血栓取出,对闭塞的脑血管进行再通,以最快的速度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挽救处于缺血状态的脑组织、脑细胞。
二、什么情况下需要行脑血管介入取栓?
发病6小时内到达医院的患者,经过医生的充分评估,有静脉溶栓适应症、无禁忌症的脑梗死患者可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如静脉溶栓未成功再通闭塞的血管,经充分评估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后,可以行急诊取栓治疗。
三、脑血管介入取栓的优势有哪些?
1.快速恢复血流:介入取栓可以直接迅速地将血管中的血栓清除,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从而减轻脑组织损伤。
2.高效性: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脑血管介入取栓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解决血管阻塞问题,迅速改善症状。
3.安全性高: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的指导下,操作过程可以精确控制,减少了不必要的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
4.远期预后好:通过介入取栓治疗,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5.时间窗口短:急诊取栓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6小时内,及时进行介入取栓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这些优势使得脑血管介入取栓成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非常有效的手段,尤其适用于大血管堵塞的情况。
四、脑卒中介入取栓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1.休息与体位:术后6~8小时内,穿刺部位需保持制动状态,以预防出血。卧床休息,避免大幅度动作。观察穿刺部位,查看敷料有无渗血、渗液等,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处理;术后24小时内应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因凝血机制障碍导致血管栓塞;如果是局麻手术,应鼓励患者大量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出。
2.药物指导:介入取栓后应常规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若取栓的同时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应联合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及氯吡格雷75 mg,至少 1 个月;之后改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长期口服。
3.血压监测:血管内取栓治疗的患者,要求术前血压控制在180/105 mmHg 以下;血管开通后对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低于基础血压 20~30mmHg 的水平,但不应低于 90/60 mmHg。
4.康复锻炼: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5.出院随诊:出院后按要求随诊,生活规律,戒烟酒,保持情绪稳定和保持大、小便通畅,清淡饮食,适度运动。
6.积极控制原发病:患者要积极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