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之声

新生儿科:生命启航处的爱与希望

(原文刊发于2025年7月16日「商洛日报」第03版·社会,作者系商洛日报记者南玺、见习记者马姜)当刚出生的早产儿还不足一公斤,连每一次呼吸都是艰难的挑战时,是谁昼夜不眠用双手与命运抗衡?是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从宝宝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们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和需求,都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

商洛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是陕西省第一批临床重点专科,承担着全市高危新生儿救治与转运的重任。作为守护生命起点的“摇篮”,新生儿科以先进的医疗技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全天候的守护,为每一个新生命筑起安全的港湾。这里不仅是早产儿、危重新生儿的“生命驿站”,更是无数家庭希望与幸福的起点。

今年4月底,一位妊娠不到27周的孕妇被紧急推进手术室,因为该产妇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胎儿已经出现宫内窘迫,随时有可能因缺氧而胎死宫内。面对这一情况,新生儿科与产科医生紧急联动,进行产前会诊评估,新生儿科医护团队早早进驻产房,调集所有抢救设备及人员到位,所有人屏息等待。数小时后,孩子出生了,仅880克重,只有微弱的心跳,更严峻的是,孩子出生后肺部发育不完全,不能自主进行呼吸,并伴有胃出血、肺出血等症状,而且宫内感染导致出现败血症,生命危在旦夕。

“气管插管、脐静脉置管、胸外按压、肾上腺素”紧张有序的抢救立即在手术床旁展开了,现场所有医护人员各司其职,流逝的时间如同敲在在场每一个医护人员心头的惊雷,“出现哭声”“肤色转红润”“心跳有力”,时间一秒秒过去,随着现场清晰的反馈声不时传出,孩子终于转危为安。

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贾永锋回忆道,这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战斗,出生时窒息关、呼吸关、感染关、喂养关,每一个关口都让人提心吊胆,经过近20天昼夜守护,终于换来孩子生命体征的逐步稳定和正常进食。如今,这个曾经只有巴掌大的小生命,体重已突破2公斤,身体各项体征也趋于稳定。

这场生命奇迹,并不是孤例。在商洛市,无论在哪一家医院,只要有极早产、极低出生体重或严重缺陷的新生儿需要救治,一辆搭载呼吸机、暖箱、监护仪、输液泵等专业设备的“移动NICU”和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转运小队便会迅速启动,第一时间奔赴,进行紧急抢救转运。

前不久,商南县一名体重仅1300克的早产儿刚落地便出现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急。新生儿科接到电话后,立即启动转运机制,医护人员携带“移动NICU”设备连夜奔赴当地,直抵产房参与抢救,并将婴儿安全转运回市中心医院,展开后续治疗。这场跨越数百公里的生命接力,是新生儿科专业救治体系的一个缩影。如今,这套机制成为全市各县区守护新生儿生命的常态力量。

对新生儿科来说,“救活”只是起点,“养好”才是目标。很多家长曾疑惑:孩子都出院了,医院还一直打回访电话干什么?其实,对一些高危新生儿而言,出院并不是康复的终点。孩子由于出生时的一些身体症状,往往在认知、语言、体格等方面存在发育迟缓的现象,唯有持续跟踪、科学干预,才能帮助他们真正走稳生命最初的步伐。

为此,新生儿科在2019年设立“高危儿随访及康复门诊”,由专业的评估医师为每一个出院的高危婴儿建立档案,定期通过科学量表评估孩子的运动能力、智力水平、行为表现,及时判断是否需要早期干预。“我们曾遇到一个新生儿,两个月还没有抬头意识,一般人可能察觉不到,但对这个婴儿来说,那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评估医师陈婷婷说,这个婴儿后期评估中发现有肌张力异常现象,尽早干预,进行相应的手法治疗,可以让婴儿的发育趋于正常水平。

2021年,洛南县一名仅有670克的早产儿在新生儿科接受救治,重重关口逐一挺过顺利出院。出院之后的几年里,医护人员定期上门随访,监测发育情况,指导家长开展家庭训练,帮助孩子一点点追赶同龄人的步伐,减少成长的偏差。如今,她不仅身体健康,还成了幼儿园里活泼的“小明星”。每次复查,孩子妈妈总是笑着说:“班里最调皮的就是我娃!”对医护人员来说,最欣慰的莫过于这段长达数年的“陪伴式”医疗,全程亲眼见证一个孩子从微弱心跳中挣扎到欢声笑语中奔跑的生命奇迹。

从产前会诊,到产时守护,再到出院后追踪康复,新生儿科打造的是一条全生命周期管理链条。目前,科室可收治容纳50名新生儿,配有医生11人、护士35人,是全院医护配比最高的科室之一。面对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压力,医护人员不仅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与心理韧性,更重要的是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

“我们面对的,是最脆弱的生命。他们不能言语,无法表达自己的不适,因此需要具备更高的观察力和耐心。”护士长任亚婷说,在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不仅要与疾病斗争,更要给予新生儿们温暖和关爱,让他们在爱的包围下健康成长。

近年来,商洛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先后派出多批医护人员前往西安、上海、重庆、广州等地的知名儿科医院进修学习,不断引入先进的新生儿救治理念与管理模式。从高危新生儿出院后的全周期跟踪,到家庭参与式NICU的探索试点,再到设立每周家长见面日……一系列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是新生儿科在“学回来”之后“做下去”的生动实践。这些持续的努力,让无数脆弱的生命得以茁壮成长,也为无数家庭撑起了坚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