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之声

妙手仁心写大爱——记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专家陆王锋

(原文刊发于2025年8月1日「商洛日报」第01版·要闻,作者系商洛日报见习记者刘佳乐,记者南玺、方方)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商南县医院外科病房的窗棂,在地面投下温暖的光斑。陆王锋已经开始了例行的查房工作。“今天感觉怎么样?”他轻声询问着每一位患者,仔细检查术后恢复情况。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一年里是这家县级医院最温暖的日常。

2024年6月,商洛市中心医院肠胃外科副主任医师陆王锋积极响应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号召,带着精湛医术和满腔热忱来到商南县医院。一年时光流转,这位帮扶专家的足迹遍布了医院的每个角落,用仁心仁术在鹿城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医者赞歌。

“过去遇到复杂病例,我们只能建议患者转院。”商南县医院普外科主任项林海坦言,“现在不同了,很多疑难手术,我们都能独立完成。”

初到商南,陆王锋发现县医院普外科面临着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的发展困境。作为县域医疗的重要科室,普外科仅有5名医生支撑日常诊疗工作,年手术量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就医需求,腔镜手术开展更是寥寥无几。

面对这样的现状,陆王锋没有气馁、没有退缩,而是立即展开深入调研,制定出一套“精准滴灌”的技术帮扶方案。“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他暗下决心。

3月26日,手术室里气氛凝重。一位古稀老人因直肠肿瘤辗转多家医院求医,得到的都是“需做永久性结肠造瘘”的方案。这位一生讲究的老人宁愿放弃治疗也不愿接受造瘘手术。陆王锋带领医院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超声影像科、病理科、麻醉手术部等多学科团队(MDT)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术,这也是在商南县医院开展的首例此类手术。

“当时手术室里挤满了观摩的医生。”普外科住院医生王鹏回忆道,“陆主任一边操作一边讲解,3个小时没停过。”当手术成功的消息传出,整个医院都为之振奋。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一周后就康复出院。这位老人拉着陆王锋的手热泪盈眶:“陆医生,您不仅救了我的命,更保住了我的尊严!”

这样的突破在帮扶期间不断涌现,在李甜甜队长的带领下帮扶团队相继开展了27项新技术:先天性肛门闭锁经会阴肛门成形术,让患儿重获新生;乳腺微创旋切术,为女性患者守护了美丽……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是“组团式”帮扶工作结出的硕果。

“真正的帮扶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陆王锋创造性地推行“1+X”师带徒模式,每位帮扶专家带教多名本地骨干,将复杂手术分解为标准化模块,设计出“一看二练三指导”的阶梯培训法。

“陆老师这套阶梯培训法很实用。”年轻医生樊一禾说,之前他因操作较少、底气不足,动手能力相对较弱。“通过不断学习和操作,我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腹腔镜手术了。”樊一禾自豪地说。

陆王锋不定期组织的“外科沙龙”,是商南县医院年轻医生最期待的课堂。从典型病例讨论到手术视频复盘,从文献解读到误诊分析,陆王锋总能用生动比喻将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好的医生不是背书机器,而是要学会像侦探一样思考。”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4年12月份的一个深夜,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陆医生,我们收治了一名腹部外伤患者,大量出血。”赵川急救分站值班医生焦急地说。陆王锋通过视频指导,帮助其准确判断为脾破裂,并远程指导急救处理。

当患者转诊商南县医院时,陆王锋已经带领着团队做好手术准备。“那次抢救让我终生难忘。陆医生术后还带着我们连夜值守并复盘,他不仅救回了患者生命,更教会我们如何在危急时刻保持冷静。”参与抢救的普外科护士长杜燕说。

“陆老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职业发展的道路。”樊一禾说,这也是商南县医院年轻医生们共同的感受。

在陆王锋的悉心指导下,商南县医院普外科医生们迅速成长。从最初面对复杂手术时的忐忑不安,到如今能够沉着应对各类疑难病例;从过去依赖上级医师手把手指导,到现在能够独立开展腹腔镜胃癌根治等手术。这支年轻的医疗团队正在完成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蜕变。

“帮扶不仅要治病,更要治‘根’。”陆王锋将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引入商南,推动了一系列深层次变革,他协助外科建立亚专业分组,优化诊疗流程,设计标准化临床路径。从患者入院到出院,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打磨。

在创建三级医院的攻坚阶段,陆王锋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梳理并完善了普通外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他白天做手术,晚上完善资料,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有人劝他注意休息,他笑着说:“我们要给商南留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辛勤耕耘终见硕果:普通外科门诊慕名而来的求医者明显增多,外转患者显著下降20%,患者满意度达到历史新高。更可贵的是,科室主任项林海已能独立推动科室改革,这种“造血式”帮扶正在显现长远效益。

在商南,陆王锋不仅留下了技术,更播撒了医者大爱。他手机里存着几十位患者的联系方式,定期回访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

有个低保户患者胃癌术后营养不良,他自掏腰包购买营养品,经常去看望;有位独居老人行动不便,他利用休息时间上门复查;陆王锋特别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在他看来,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医心。遇到情绪低落的患者,他总是耐心开导,用温暖的话语重燃希望。这些点点滴滴,温暖了整个鹿城。“陆医生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教会了我如何生活。”一位患者这样评价。

今年3月份,急诊科收治了一位肠绞窄伴休克的患者。刚下手术台的陆王锋闻讯赶来,立即组织抢救。术中,他探查发现患者小肠大面积坏死伴乙状结肠扭转,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情况万分危急。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陆王锋当机立断,迅速制定手术方案:切除坏死肠段并行降结肠造瘘术。术后,无论多忙多累,陆王锋都坚持每日亲自查房,密切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在帮扶工作即将结束之际,他特意为患者实施了造瘘还纳术,完成了这场生命救治的“最后一公里”。如今,这位重获新生的患者每每提及此事都热泪盈眶:“是陆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然而,医者仁心的道路并非总是坦途,不被理解的情况时有发生,但陆王锋始终以专业和耐心化解着一个个误解。

一位接受了腹腔镜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的患者,术后出现了血清肿。患者情绪激动地找到陆王锋,面对质疑,陆王锋亲自带患者做B超检查,耐心解释这是术后正常反应。在B超引导下,他为患者进行穿刺抽液,同时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说明病情,经过细致的处置和耐心的沟通,患者最终理解了病情变化。

300多个日夜的坚守,400多台手术的付出,27项新技术的突破……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一位医者对初心的坚守。陆王锋在帮扶日记中写道:“商南给了我实现医者价值的舞台,这里的每一台手术、每一次教学、每一份情谊,都将成为我职业生涯最珍贵的财富。”

7月16日,陆王锋与第四批帮扶队员完成工作交接。临别时,他特意整理了详细的工作手册,包含技术要点、管理经验和患者随访记录。“帮扶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接力赛。”他说,“如果有需要,我随时准备再出发。”

如今,走在商南县医院宽敞的走廊里,处处都能感受到陆王锋留下的印记:手术室里娴熟操作腔镜的年轻医生,病房里规范执行的诊疗流程,医护人员脸上自信的笑容……这些变化,正是对帮扶工作最好的诠释。

丹江水暖,鹿城情深。陆王锋用仁心仁术在商南大地上书写了新时代健康帮扶的动人篇章。正如他所说:“医者的价值不在于救治了多少患者,而在于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我们帮扶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希望。”这份希望,正在商南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